close

原文發表於2007.12.14

  我是個沒有藝術天份的人。這麼說是因為我對藝術下了一個狹隘的定義,藝術就是繪畫、賞畫那一類的活動,而不論是繪畫還是賞畫,我完全沒輒。我媽告訴我,我在幼稚園的時候曾經素描出一輛備受大人稱讚的腳踏車,遺憾的是我藝術才能發展的最高點好像就是那時了,那之後我再也沒畫出什麼能讓人讚賞的作品了。因為對自己的藝術才能太自卑了,所以也不會太喜歡看畫展或藝術展覽。奇怪的是前些天在新聞上看到李明維、謝素梅雙個展的介紹,藝文新聞記者利用短短一分多鐘的時間,粗略介紹謝素梅的〈標準視平線〉、〈回音〉、〈鞦韆〉及〈迂迴之道〉,我莫名其妙的被吸引了,是因為這不是純然的畫展,是融合了音樂、空間的藝術?還是因為純白色鞦韆晃蕩的畫面搭上記者口齒清晰解釋的創作意念讓我著迷?

  笨拙如我,手拿一本當代藝訊,驟看一件藝作品,根本體會不出任何感覺或是創作者意欲傳達的概念,只好猛翻當代藝訊理的作品說明。每每看完創作者的創作概念,再一次抬頭審視眼前的作品,不禁佩服創作者豐沛的聯想力。與我同行的安琪拉說:「當代藝術根本就不是在呈現美的畫面了,都只是在表達某種概念。」是呀!但抽象的概念竟能以這麼特別的具像呈現,不得不說這些當代藝術家真的很厲害。

  謝素梅的作品主要是融合音樂、影像,〈回音〉所呈現的藝術家與自然、演奏的樂曲與山谷回音,甚至是境界更深一層的桎梏與自由的對話,將回音視為對話,在闃暗的空間裡,凝視似假似真的畫面,聆聽單調而不斷重複的樂音及回音,不能說我懂了,但的確是有些神秘的感覺正碰觸我的內心。〈鞦韆〉無疑是我這次觀展中最愛的一件作品,藉由一個空蕩而不斷搖擺的鞦韆,指涉關於時間、回憶的概念,是誰悄悄離去?鞦韆的繩索與椅板或許還微溫著,可能是一名天真而不世故的女孩留下了這正逐漸冷去的體溫。這件作品唯一的缺點是讓鞦韆持續不斷晃蕩的馬達聲太大聲了,而且晃動幅度過大,使得時間離去的感覺微微地失真了。

  李明維的作品強調創作者與觀展者之間的互動,創作不只是創作者個人的事,觀展者也參與了部分的創作。〈魚雁計畫〉是一座三面牆的亭子,牆上設置了信夾,亭子裡擺了一張桌子,桌上有空白信紙及筆,可以當場寫一封信給任何人,寫完插入信夾,沒有將信彌封的,就表示允許其餘觀展者窺看,彌封而且寫上住址的,在展後,展覽單位會幫忙寄出。〈織物的回憶〉則是展示了許多木箱,每個一木箱裡都裝了一樣織品,每一樣織品都是一個故事,織品來源為潛在的參與者,參與者還會寫出一小段文字記錄關於織品的故事,故事就在木箱蓋面,打開來就看得到。那些織品是最能引起人情緒的,外婆沒織完的毛線衣、叔公送的小紅帽、母親熬夜縫上的學號……,再加上一小幀黑白的照片,復古而懷舊、傷感而溫暖,藝術偶爾也是很通俗的。

      第一次自發性地觀看當代藝術展覽,或許我真的沒什麼藝術天份,卻也沒怎麼後悔花了五十元的門票,即使是半迷惑地看著各式各樣的藝術成品,仍舊是驚訝原來天地間還有這樣一個世界,懵懵懂懂卻還是感覺到我的腦袋確實因為這樣一場視覺、聽覺、心靈的饗宴而激發出新的想法了。藝術無價,創意更是,五十元能看到當代藝術家的創意展現,由此開發我自己的腦袋,還真是便宜我了。

    「學而後知不足,教而後知困」,純粹是個學生時,常常因懶惰而放棄充實自己的機會,開始扮演老師的身分時,才察覺不隨時充實自己,很快就會在學生面前露出癟腳的一面。這樣一場展覽給我的衝擊能轉化成何種形式的養分供我運用呢?我不知道,什麼時候用得上呢?那也難說。然而,能多儲備一點,總是好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arspandor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