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原文發表於2007.12.17

  瀏覽金馬影展的片單時,《被遺忘的1937》挑起了我的興趣。中日八年戰爭一直是中國五千年歷史很震撼我的一段,而南京大屠殺又可以說是八年裡最血腥、殘酷的一塊記憶,或許就是太過殘忍,也可能是學校裡的歷史老師都在趕課,並不會特別在這一塊記憶多作停留,歷史課本上也不可能有什麼聳動的描述,編進教材的圖片頂多是一個小BABY坐在地上嚎啕。我雖然想看《被遺忘的1937》,卻又礙於它是記錄片而踟躕不前,每回看記錄片都是種賭注,很怕自己受不了沉悶而睡著。後來在書店看見新版的《被遺忘的大屠殺—1937南京浩劫》,才曉得電影《被遺忘的1937》能問世,正是由於製片泰德李昂西斯Ted Leonsis (前AOL副董事)看了這本書,因而雇用團隊拍攝該片。還沒決定好要不要看《被遺忘的1937》以前,我決定先看《被遺忘的大屠殺—1937南京浩劫》。

  作者張純如是美籍華裔作家,她在書中提到父母親在戰亂中的中國長大,幾經流轉到了美國,最後致力於科學研究,但他們不曾遺忘過家鄉,也不曾遺忘恐怖的中日戰爭,更將南京大屠殺的故事傳承給她,就因為從小聽聞那一樁又一樁可怖的故事,使她決定蒐集一手史料、訪談還在世的受難者、目睹者,然後寫一本南京大屠殺的專書。二十九歲的她辦到了,然而在寫書期間,閱讀大量日軍殘暴徒殺中國人民的具體史料,她的精神遭到莫大打擊,再加上隨著書一出版,大受好評,她開始遭到疑似日本右翼分子騷擾,在三十九歲時便以手槍結束自己的生命。

  全書分為兩部分,第一部主要剖析日本於南京展開大屠殺的緣由、南京淪陷的原因,以及恐怖的六星期裡,南京城裡的中國人、外國人們遭遇了何種殘酷的對待,第二部則是針對戰後南京大屠殺為何一再被世人隱形化,以及日本權利核心人士始終否認屠殺,甚至英雄化挑起戰爭的理由作出批評。

  日本之所以在南京大開殺戒,變態而殘忍又極速的屠殺了二十二萬中國人民,在我過去的認知裡是因為日本誇口三個月亡華,然而光是上海就打了快半年,惱羞成怒之下,隨著行軍至當時首都南京,才會失控而帶著羞辱的態度摧毀這古老的城市。但日本對南京施暴的心態顯然還要更複雜些,第一,面對當時留在南京的中國軍隊、中國人民,相比之下相對少數的日本軍隊不確定是否能以少數控制多數,再加上供給大批俘虜糧食是一大問題,因此當時日軍某階級領導者下令屠城,(究竟誰下令?因為牽扯到日本皇室成員,至今仍是個不確定的謎。),消滅敵人不只解決糧食問題,也使敵人無法反擊;第二,日本長期以來將中國視為理想的對手,日本軍隊面對中國軍隊難免惶恐,誰知中國軍隊卻是如此不堪一擊,甚至很快地投降,尤其南京城裡的中國人遠比日本軍隊人數來得多,中國人居然毫無奮戰一死的決心,寧願排排站,接受日軍的槍決處置,也沒有勇氣團結起來反抗,日軍赫然發現原先過於抬高中國人,於是以各種殘暴的手法凌虐中國人,藉此貶抑中國人。

  南京為什麼淪陷得那麼快?說穿了還是中國人的不團結,當時留守南京的唐生至本來和蔣中正的關係就是矛盾的,既是伙伴卻又互不信任,蔣中正讓唐生智守南京,卻又大舉撤退行動,帶走各種精良儀器,政府官員也都撤往大後方。因為中國空軍也撤退,唐生智無法獲得日軍空軍戰略資料,而中國軍隊又如烏合之眾,許多士兵都是半路被抓進軍隊,毫無向心力,更慘的是來自四面八方,各有鄉音,士兵與士兵的溝通都是個大問題。且謠言紛傳,都說政府拋棄南京,甚至蔣中正最後對唐生智下命令,要他盡速渡江撤退,命令之倉促,使得軍隊潰逃,中國坦克車壓死中國士兵,百姓爭渡揚子江,造成大批人民跳江而亡。記得曾有位老師說過,中國人是民以食為天,只要吃得飽,不會吵也不會鬧,推翻政權往往是因為太飢餓了。大約就是這樣溫和的民族性,留在城裡,沒錢、沒體力逃亡的人們,才會毫不反抗地等著日軍接收他們,他們天真地以為不過就是改朝換代罷了,反正都被中國政府遺棄了,不如相信日本人一次吧!或許變成他們的子民,天下就太平了,他們也能吃飽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arspandor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